記者徐文翔/臺北報導
宗教慈悲護生的文化,確實能與當代法令及科學研究相融並進,發展出兼顧經濟、環境與生命和諧的護生行為。財團法人福智佛教基金會於今年(2024)10月16日,獲邀參與內政部「113年宗教信仰與現代法制研討會」,並於「宗教行為與環境保育」論壇中,以「永續護生」為題,分享基金會長期推動多元友善護生的理念與實踐案例。當日論壇由福智佛教基金會關廟護生教育示範園區園長陳奕成,與國立臺灣大學法學系特聘教授林明鏘,以及德國杜賓根大學法律學系博士周敬凡共同與談,向現場法律學界、宗教學界與宗教團體等專家和代表,分享福智團體以心靈教育為本,開展出合法並兼顧生態永續的護生理念與作為,達到真實的利他精神,提供宗教信仰與環境保育雙贏的有效貢獻。
福智團體創辦人日常老和尚於30多年前,以「一念慈心,萬物歸仁」的胸懷,引領弟子實踐儒家「仁慈愛物,民胞物與」的內涵。所有的有情都想離苦得樂,動物與人類是一樣的,必須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萬物彼此息息相關,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彼此互相尊重依賴。因此,護生行動需因地制宜,在符合生物特性、當地生態環境條件下,真正實踐佛教慈悲護生的精神。福智團體真如老師也於《心之勇士》248則中提到:「所有的人類、甚至是動物,都想活在慈悲的氣氛裡,沒有人喜歡冷酷的世界。那麼為什麼我們不創造慈悲、創造感恩、創造寬恕,非常積極地去營造這樣美好的世界?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
福智佛教基金會護生專員陳奕成表示,福智佛教基金會於2011年起,開始與官方、專家及民間攜手,以合法、正確的方式,實踐兼顧護生與生態保育的行動。至2015年止,與農業部漁業署舉辦紅衫、黑鯛等魚苗放流活動;與國立海洋大學、屏東海洋生物博物館及海洋保育署澎湖海龜復育中心合作,海放保育類海龜;與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合作,並對救傷療癒後野生動物黑面琵鷺、領角鴞等進行野放;與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合作,收容即將安樂死的流浪狗。基金會長期累積豐厚的護生經驗,也在林業署指導支持下,以教育為本,建置了關廟護生教育示範園區,收容棄養動物、放養乳羊等,也打造出野生動物的自然棲地,並舉辦各式保育教育與參訪活動,帶動社會認知關愛生命的價值觀,建構出合法永續的護生典範。
為進一步暸解魚苗放流對於海洋生態復育的成果,福智佛教基金會於2018年,與國立臺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合作進行「魚苗復育科研報告」。透過合適的魚苗標誌、放流與再捕,配合耳石分析、分子遺傳分析、生殖能力與親源鑑定工具,再對整個放流/放生工作進行綜合效益評估。結果顯示,臺灣北部海域人工養殖黑鯛放流比例達86%,而且能夠在海中存活成長並繁衍子代,顯示人工養殖黑鯛的野外海域放流對於復育海洋資源有實質貢獻。
此外,福智團體秉持慈悲利他的精神下,各理念聯盟事業也發展出多元的「永續護生」作法,包含進行海岸造林,守護臺灣海岸線與保安國土流失,鞏固環境生態與人們生命財產安全;面臨日益嚴重的塑膠垃圾危害海洋生物,結合產官學力量推動淨灘行動,帶動社會與企業源頭減塑,並於全臺校園推動淨塑行動,向下扎根環境教育;長期輔導農友轉作有機及友善農業,通過綠色保育標章,保育田間瀕危物種與促進生物多樣性。推動淨源計畫有機茶產銷,淨化水源、保育生態與提供健康的飲水。多元永續的方式,開創出環境、經濟與護生多贏的利益,同時呼應多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建構出萬物和諧共榮的生存利基。(延伸閱讀:慈心、台江國家公園守護沙洲永續地景,海岸造林 7 萬樹正式啟動・「點亮臺灣.點亮海洋」第六階段再深耕!讓減塑從校園擴及社會・綠色保育呼應「生物多樣性就是保障人類未來」)
福智佛教基金會的永續護生行動,也同時參與國內外護生交流,如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護生與環境永續論壇」、「智慧放生作法與理念」、「宗教護生發表會」、「佛教放生實踐的現代出路學術研討會」、「國際護生研討會」、美國巴爾的摩「國際保育生物雙年會」等。基金會多年努力的成果,於2014年獲漁業署評選為「臺灣海洋資源保育楷模」,並獲第一屆「海洋奧斯卡金像獎」殊榮。期許透過持續推動永續護生,帶動大眾對萬物的慈悲情懷,築構共善共存的包容與關愛。(延伸閱讀:林業署與福智舉辦「2016護生與環境永續論壇」登場・福智與林業署舉辦「2018宗教護生發表會」・福智佛教基金會 榮獲漁業署頒發「海域增殖放流」及「海洋動物暨生態保育」獎項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