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8日,廈大平潭研究院特聘教授盧翊淮博士,受中國民族衛生協會前往杭州參加第十六屆中醫藥發展論壇暨第六屆海峽兩岸中醫藥合作發展論壇,進行《兩岸中醫合作走向國際化—標準、話語與制度創新》專題演講。
盧翊淮演講一開始表示,在全球傳統醫學迎來政策與市場雙輪驅動的背景下,兩岸中醫藥合作正迎來歷史性機遇。近日,一份題為《兩岸中醫合作走向國際化——標準、話語與制度創新》的專題報告指出,兩岸若能突破現有結構性障礙,在標準共建、數據共用與制度創新等方面深化合作,將有望共同推動中醫藥在全球醫療體系中佔據更重要地位。世界衛生組織(WHO)《全球傳統醫學戰略》已獲183個國家回應,中醫藥國際化進程明顯提速。截至2024年,全球已有113個國家認可中醫診療,29個國家立法管理,20國將中醫藥納入醫保體系。與此同時,中醫藥出口總額達74億美元,同比增長9.3%,亞歐市場占比超過七成。然而,中醫在國際疾病分類(ICD-11)中的落地仍面臨挑戰。目前全球僅8國強制採用中醫章節,臺灣地區雖在健保資料庫中實現92%編碼對應,卻因國際政治框架限制,在申請國際醫療科技補助時遭遇障礙。大陸則自2024年起強制三級中醫院實行病案雙碼並列,已積累1.2億份病歷,為中醫藥數據化與智能化發展奠定基礎。報告建議,兩岸可共同成立“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Data Consortium”,由臺灣提供300萬份去識別化中西並用療效數據,在2025年WHO-FIC會議上爭取共同作者資格,突破政治壁壘,共用國際話語權。
1949年後,大陸依靠國家力量推動中醫藥制度化與中西醫結合,形成以中國中醫科學院為代表的國家級科研體系。臺灣則在戒嚴後由民間推動復興,直至1995年健保納入中醫後才重回主流,形成以實證醫學和科學中藥為特色的發展路徑。大陸在機構數量(約6.8萬家)、醫師規模(約80萬人)和科研產出上佔據優勢;臺灣則在研究方法嚴謹度、中藥新劑型開發與國際標準參與方面表現突出。兩岸合作可通過“規模×品質”的杠杆效應,放大整體國際競爭力。目前,ISO/TC249(中醫藥技術委員會)已發佈117項國際標準,大陸主導其中約73.8%的提案,臺灣雖以專家身份參與部分專案,但因非ISO正式成員國,制度影響力有限。報告指出,未來標準主導權將逐步轉向“誰能推動標準被多國採納、落地與驗證”。為此,兩岸可在配方顆粒、智能中醫器械等領域共同撰寫ISO草案,以聯合名義提交,提升整體話語權。
盧翊淮說明2018年至2024年間,兩岸中醫藥合作專案累計超過120項,但多以學術交流為主,臨床與認證合作稀缺。標準不一、數據共用機制缺失、法規差異、語言障礙與倫理審查等問題仍是主要瓶頸。此外,歐盟將於2026年起將草藥納入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要求申報碳排。兩岸若能在2026年前共同制定“兩岸共通PCR”(產品類別規則),並向歐盟提交雙邊對照檔,有望將黃芪、當歸、枸杞等主要出口藥材排除於首波碳費清單,預估年省關稅成本約2200萬美元。在制度層面,應構建“國際共推—制度互認—學術共構”三層合作模型,設立聯合標準與安全評估平臺、共建產學研示範園區、推動中醫藥融入“一帶一路”網路,並加強中醫師互訪與認證。兩岸中醫藥合作不應止於競爭,更應走向協同與互補。通過整合大陸的規模化資源與臺灣的精實化創新,兩岸可共同推動中醫藥從“民族的醫學”邁向“世界的醫學”,為構建全球健康共同體貢獻東方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