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瑞騰/高雄報導
「高雄亞洲新灣區」位於前鎮區擴建路以南及新生路以西工廠地區,去年遭受「山陀兒」颱風衝擊後,數家廠商廠房與機具設備損壞嚴重,造成數千萬財物損失。日前,7月6日「丹娜絲」颱風來襲,雖然沒有造成嚴重災情,但也造成業者擔心後續颱風可能對該區廠商造成損失與危害。
業者表示,去年風災過後補強一些廠房機具,由於部分廠區結構嚴重坍塌,須依照建築法規申請整建執照,卻受限於都市計畫「整體開發」26年來的限制規定,無法核發建築整建執照,使得業者須苦苦等待都市計畫審議,「解除整體開發限制並恢復原土地使用分區」,方能進行整建工作,以保障廠房設備安全運作。
業者表示,都發局已經承諾加速辦理都市計畫審議程序,原定六月都市計畫審議委員會審議,但因調查資料尚在彙整中,審議作業將於近期盡速召開。陳其邁市長於過去一年多來十分重視「高雄亞洲新灣區」開發進度,業者也積極配合招商投資事宜,但有鑑於業者多為製造產業,投資開發或合作廠商均希望以科技及綠能產業進行,所以「恢復原土地使用分區」,讓業者進行產業升級與投資,是對陳其邁市長推動高雄經濟發展最好的做法。
高雄市黃彥毓議員表示,「高雄亞洲新灣區」的發展,對於前鎮及小港地區有著極大的關聯性,擴建路以南、新生路以西的工業廠區,過去40多年來,為高雄市貢獻相當多的就業機會以及經濟產值。上次議會會期,已經與都發局協調,將會在八月底以前完成都市計畫審議程序,並且呈送內政部核定。希望都發局考量該地區業者永續經營之困難,並且改善該區域可能的天災風險,加速完成都市計畫審議作業。如果未來該區域有更好的其他產業發展,再依都市計畫通盤檢討程序進行檢討變更,這不失為一舉兩得之利。
黃彥毓議員強調,「高雄亞洲新灣區」在「六星級」陳其邁市長用心推動建設之下,不斷展現新的經濟風貌,創造出結合AI科技、國際金融與綠色產業的「新都心」。希望高雄市都發局就擴建路以南與新生路以西之工廠地區,恢復原土地使用分區,加速業者對AI、綠能及半導體產業的合作投資與開發,完成「高雄亞洲新灣區」的最後一塊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