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郭瑞騰報導
2025年11月15日,英國劍橋漢默頓學院博士後研究員盧翊淮博士,受邀前往泉州石獅參加2025第五屆百工百業系列論壇,並進行《綠色港口與低碳航運協同發展路徑研究-驅動因素、挑戰與戰略框架》主旨演說。
本屆論壇由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及孫文南院主辦。會中盧博士開宗明義講到:全球氣候變化與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峻,國際海事組織(IMO)及各國政府持續加碼環保法規,推動航運與港口業向綠色低碳轉型。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關鍵節點,港口與航運體系構成了一個緊密相連的生態系統,其綠色化轉型具有顯著的協同效應。本文旨在系統探討綠色港口與低碳航運發展的內在聯動關係,分析其核心驅動因素與面臨的主要挑戰,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一個涵蓋技術應用、運營優化、政策協同與多方共治的綜合性戰略框架,以期為行業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理論參考與實踐路徑。
海運承擔著全球超過80%的貿易運輸量,是世界經濟運行的主動脈。然而,傳統的航運與港口活動也是重要的碳排放和污染源,其排放的二氧化碳(CO₂)、硫氧化物(SOx)、氮氧化物(NOx)以及顆粒物(PM)對全球氣候和區域空氣品質構成嚴重威脅。
國際海事組織(IMO)提出了“到2050年航運業溫室氣體年度總排放量比2008年至少降低50%”的初步戰略,並正朝著“淨零排放”目標邁進。與此同時,歐盟“Fit for 55”一攬子計畫將航運納入碳排放交易體系(ETS),進一步加劇了行業的減排壓力。在此背景下,“綠色港口”(Green Port)與“低碳航運”(Low-Carbon Shipping)已成為全球港航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二者並非孤立的概念,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港口的綠色基礎設施是低碳船舶運營的前提,而低碳船舶的規模化應用又是港口實現其減排目標的關鍵。因此,本研究將從系統視角出發,將港口與航運視為一個統一的“港航生態系統”,探究其協同低碳轉型的路徑,這對於提升整個國際貿易鏈條的可持續性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綠色港口與低碳航運的協同發展構成了現代港航業減排的核心範式,其本質是通過技術、管理和政策的系統性整合,實現港航介面無縫銜接與資源優化配置,最終達成全系統能效提升與排放最小化的戰略目標。這一協同內涵具體通過三個層面展現:
在基礎設施層面,綠色港口通過建設岸電系統、綠色燃料加注設施及可再生能源發電裝置,為低碳船舶提供必要的能源基礎設施支持。這種硬體設施的匹配是協同發展的物質基礎,直接決定了替代燃料船舶的運營可行性。在運營管理層面,港口的智能化調度系統與船舶的運營優化措施形成深度耦合。高效港口作業能顯著縮短船舶在港時間,降低靠泊期間排放;而船舶的準時到港(Just-in-Time Arrival)也有利於港口優化資源利用,形成良性迴圈。
在數據資訊層面,通過構建港航協同平臺,實現船舶能效數據、港口作業資訊與供應鏈狀態的即時共用,為全鏈條碳排放監測、報告與核查(MRV)提供支撐,使基於數據的精准減排與協同決策成為可能。這三個層面的協同效應表明,綠色港口與低碳航運並非孤立系統,而是構成了高度互聯的”港航生態系統”。只有通過基礎設施匹配、運營流程耦合和數據互通的一體化推進,才能克服單一領域減排的局限性,實現”1+1>2″的系統減排效果,最終推動海運業整體向低碳未來轉型。
港航業的綠色低碳轉型受到多重驅動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一套複合動力機制。政策法規驅動構成了最直接的外部推力,國際海事組織(IMO)的現有船舶能效指數(EEXI)、碳強度指標(CII)等技術性和運營性減排法規,以及歐盟將航運納入碳排放交易體系(ETS)等區域市場化措施,通過強制約束與經濟懲罰手段倒逼企業採取減排行動。市場與經濟驅動則通過供應鏈綠色偏好與金融杠杆發揮作用,大型貨主企業對低碳物流的明確需求創造了”綠色溢價”市場,同時金融機構將環境、社會和治理(ESG)表現納入投融資決策,使綠色專案能夠獲得更優惠的融資條件,改善了轉型的經濟性。
技術創新驅動為轉型提供了可行性基礎,可再生能源、儲能技術、燃料電池和數字技術的快速演進與成本下降,使得零碳燃料生產、能效提升和智能運營等解決方案逐漸具備商業化應用前景。社會責任驅動則從企業內生動力層面發揮作用,港航企業通過踐行ESG理念提升品牌形象與聲譽,從而在人才吸引、投資者信心和市場競爭力方面獲得長期優勢。這些驅動因素相互強化,共同推動港航業向低碳未來加速轉型。
港航業綠色轉型面臨多重挑戰,構成系統性障礙。首要挑戰在於融資機制缺失,岸電系統、綠色燃料加注基礎設施及設備電氣化等需巨額前期投資,且回報週期長,當前缺乏有效的成本分攤機制平衡港口、船東與貨主間的利益訴求。技術路線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劇投資風險,氨、氫、甲醇等零碳燃料路徑尚未形成行業共識,導致市場主體面臨”鎖定效應”或陷入投資猶豫。基礎設施瓶頸制約規模化應用,全球範圍內綠色燃料加注網路覆蓋不足,岸電設施存在標準異構(如電壓、介面不相容)等問題。能源安全挑戰同樣突出,綠色燃料的大規模生產依賴可再生電力供應,且氨、氫等燃料在儲存、運輸及加注環節的安全標準與技術方案尚待完善。最後,協同壁壘阻礙系統效率提升,港口、航運企業、貨主、政府及能源公司間存在資訊孤島和利益分歧,缺乏統一的數據共用平臺與協同機制,難以形成產業合力。
這些挑戰相互交織,需通過政策引導、技術創新與產業協同共同破解。為推動綠色港口與低碳航運的協同發展,需構建一個多維度、系統化的戰略框架。該框架涵蓋四個關鍵層面:技術融合層是基礎支撐,重點建設智能化能源基礎設施。包括構建”岸電+”生態系統,將岸電與港區可再生能源發電、儲能系統整合形成微電網;佈局多燃料加注體系,根據港口區位優勢建設LNG、甲醇、氨等燃料加注設施;打造”港航數字大腦”,通過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集成船舶能效、港口作業與氣象數據,實現全局能效優化。
運營優化層聚焦流程創新,通過推行”全程能效包”服務模式,將港口與航運的綠色服務整合為一體化解決方案;實施基於CII評級、清潔燃料使用等指標的差異化港口費率激勵措施;建立”港航貨”資訊共用機制,推行”准班到離港”運營模式,最大限度減少船舶在港等待時間。政策與規制層提供制度保障,需要制定國家/區域層面綠色港航發展規劃,明確技術路徑與減排目標;完善財政金融支持體系,通過補貼、稅收優惠和綠色信貸降低轉型成本;推動國際標準統一化,消除岸電介面、燃料規格等方面的技術壁壘。合作與治理層構建產業生態,通過成立綠色港航產業聯盟促進跨領域合作;建立全生命週期碳排放監測報告核查(MRV)體系,為碳定價和綠色金融提供數據基礎;加強複合型人才培養和社會溝通,提升行業轉型的社會認知度。這個四位一體的戰略框架通過技術、運營、政策和治理的協同互動,為港航業綠色轉型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方案。
綠色港口與低碳航運的協同轉型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絕非一蹴而就。它不僅是技術革新,更是深刻的產業革命和制度創新。當前,行業正處於從“概念探索”走向“規模化應用”的關鍵轉捩點。未來的發展將呈現出以下趨勢:首先,技術多元化將成為過渡期的典型特徵,LNG、甲醇、氨、氫等燃料將在不同船型和航線上並行發展。其次,數位化賦能將無處不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將成為優化港航資源、提升減排效率的核心工具。最後,合作共贏將成為主旋律,跨越傳統行業邊界的深度合作將成為破解挑戰、抓住機遇的唯一途徑。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國和航運大國,擁有世界十大港口中的多個席位,在推動綠色港航協同發展方面肩負著重大責任,也蘊藏著巨大機遇。通過堅持“系統謀劃、技術驅動、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原則,積極構建本文提出的戰略框架,中國港航業不僅能夠應對全球減排的挑戰,更有可能在全球綠色航運新格局中搶佔先機,引領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