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即新聞 | TanJiNews
  • 焦點新聞
  • 兩岸國際
  • 政治
  • 地方社會
    • 北北基
    • 桃竹苗
    • 中彰投
    • 雲嘉南
    • 高屏
    • 宜花東
    • 外離島
  • 專欄
    • 軍警消榮民
    • 協會社團團體
    • 反詐騙
    • ESG
    • 人物
    • 經貿瀚您聊
  • 生活綜合
    • 學術教育
    • 農業相關
    • 文化藝術宗教
    • 旅遊美食
    • 生活消費
    • 健康樂活
    • 金融產經
    • 3C科技
    • 影劇娛樂
    • 體育運動
沒有結果
查看所有結果
探即新聞 | TanJiNews
  • 焦點新聞
  • 兩岸國際
  • 政治
  • 地方社會
    • 北北基
    • 桃竹苗
    • 中彰投
    • 雲嘉南
    • 高屏
    • 宜花東
    • 外離島
  • 專欄
    • 軍警消榮民
    • 協會社團團體
    • 反詐騙
    • ESG
    • 人物
    • 經貿瀚您聊
  • 生活綜合
    • 學術教育
    • 農業相關
    • 文化藝術宗教
    • 旅遊美食
    • 生活消費
    • 健康樂活
    • 金融產經
    • 3C科技
    • 影劇娛樂
    • 體育運動
沒有結果
查看所有結果
探即新聞 | TanJiNews
沒有結果
查看所有結果
  • 焦點新聞
  • 兩岸國際
  • 政治
  • 地方社會
  • 專欄
  • 生活綜合
首頁 兩岸國際

智慧農業衝擊下的農耕文化新生

2025-09-22
發布在 兩岸國際, 農業相關
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LINE分享到微信分享到Twitter

記者/郭瑞騰報導

英國劍橋漢默頓學院博士後研究員盧翊淮博士於20日受閩江學院鄉村振興研究院邀請前往參加第四屆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閩江論壇,並進行《智慧農業衝擊下的農耕文化新生》主旨演說。本屆論壇由閩江學院主辦,閩江學院鄉村振興研究院、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承辦,中評智庫基金會、閩江學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研究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協辦。會中盧博士開宗明義講到:在全球智慧農業浪潮的席捲之下,傳統農耕文化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預計到2027年,全球智慧農業市場規模將達到300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11.0%。智慧農業通過技術替代、知識解構和社會關係重構,系統性衝擊著傳統農耕文化。無人機、智能農機等現代化裝備快速普及,導致傳統農具使用率大幅下降,代際傳承出現嚴重斷層。全國農業無人機保有量已突破20萬架,植保作業覆蓋率達58%,而曲轅犁、木耙等傳統農具使用率在十年間下降了89%。其中雲南哈尼梯田的案例尤為典型。這項世界文化遺產正面臨著核心技藝流失的危機。掌握”木刻分水”技術的傳承人從1980年代的2000餘人銳減至不足80人,且平均年齡已達62歲。牛耕加手工插秧的面積占比從2005年的75%降至2023年的18%,被小型旋耕機替代。與梯田共生的昂瑪突(祭寨神林儀式)舉辦村落減少了44%,年輕一代更傾向於通過短視頻平臺模仿城市節日。

目前生態與文化價值面臨挑戰,傳統農耕文化在生態調節、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文化認同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哈尼梯田的稻-魚-鴨共作系統每畝承載物種數達126種,物種多樣性指標較單作稻田高出4.8倍。梯田水層系統使區域小氣候溫差降低3-5℃,有效緩解極端氣候影響,每公頃梯田年蓄水量達15,000立方米,生態調節功能相當於中型水庫。然而,機械化耕作導致梯田田埂坍塌率上升3倍,破壞”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系統。地方品種紅米老品種雖然畝產僅300公斤,但抗病性強,其消失可能增加生物災害脆弱性。集體農耕儀式衰退使村民矛盾調解成功率從82%降至54%,顯示出傳統文化在社區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這場變革背後,是政策與市場的雙重驅動。

國家農機補貼累計超過2300億元,無人植保機補貼比例達30-50%。高標準農田建設要求100%配備數位化設備,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智慧農業課程占比達85%。這些政策導向產生了顯著的替代效應,獲得智能設備補貼的農戶中,68%完全放棄了傳統農具使用。市場端同樣形成強大的轉型壓力。73%的消費者採購決策取決於價格因素,62%的消費者將外觀整齊度等同於農產品品質。生鮮電商平臺要求供應商100%提供數位化生產檔案,大型商超拒收非標準化農產品比例達35%。這種需求導向使得傳統農法產品陷入成本劣勢和管道排斥的雙重困境。

面對這些挑戰,盧博士提出”技術融合-教育活化-制度調適”三維創新路徑。在技術層面,通過AR數字博物館、區塊鏈溯源等手段實現傳統智慧的現代轉譯。中國農業博物館開發的AR農具體驗系統,數位化復原了156件傳統農具,使知識留存率提升83%。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為傳統農產品賦予文化溢價,西湖龍井通過展示炒茶技藝和傳承人故事,創造了40-60%的溢價空間。教育層面,構建貫穿基礎教育和職業培訓的完整傳承鏈。推動農耕文化進校園工程,小學階段通過節氣歌謠和微型農具體驗培養興趣,初中設置生態種植對比實驗,高中組織農業文化遺產調研。創新”新老農人”結對傳習制度,政府認證的傳承人可獲得帶教津貼。浙江試點顯示,這一制度使青年返鄉率提高28%,並催生17套傳統技藝改良方案。制度層面,建議設立專項保護基金,完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辦法》,建立文化影響評估制度。基金資金來源可採取中央財政、企業捐贈和文化收益相結合的4-3-3模式,用於傳承人津貼、瀕危技藝搶救和研學基地建設。同時要成立跨部門的農耕文化保護與發展委員會,統籌農業農村、文旅、教育和科技等部門力量。

盧博士強調傳統農耕文化不是現代化的對立面,而應在技術賦能中煥發新生。日本佐渡島通過傳統農法溢價機制,成功將朱鹮保護轉化為文化資本;安徽績溪將開秧門儀式與插秧比賽結合,吸引城市遊客參與;雲南諾鄧在火腿製作儀式中加入直播帶貨,既保留傳統又創造收益。這些案例表明,只有讓傳統技藝持有者獲得超額收益,才可能突破代際傳承的經濟理性壁壘。展望未來,智慧農業與傳統農耕文化的關係應當從替代走向共生。需要建立農耕文化影響評估制度,在技術推廣前進行文化風險評估;開發傳統智慧資料庫,為現代農業提供多元解決方案;構建農耕文化生態保護區,實現活態傳承。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享受科技紅利的同時,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為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智慧。

分享分享分享Tweet

相關新聞

海洋委員會攜手印尼哈比比中心簽署印太海廢合作備忘錄
兩岸國際

海洋委員會攜手印尼哈比比中心簽署印太海廢合作備忘錄

2025-09-15
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攜手外貿協會 拓展台灣品牌輸出全球
兩岸國際

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攜手外貿協會 拓展台灣品牌輸出全球

2025-09-12
從9/3閱兵勝利日看中國崛起:和平發展與自主創新的新征程
兩岸國際

從9/3閱兵勝利日看中國崛起:和平發展與自主創新的新征程

2025-09-09
南市府亮相胡志明市ITE國際旅展展現觀光新魅力
兩岸國際

南市府亮相胡志明市ITE國際旅展展現觀光新魅力

2025-09-08
下一篇文章
充壩攜手國泰禾社區 打造新竹首屈一指的全方位智慧電動車充電環境

充壩攜手國泰禾社區 打造新竹首屈一指的全方位智慧電動車充電環境

探即新聞 | TanJiNews

探即新聞提供全面且即時的新聞內容,涵蓋多元話題。無論是生活、政治、經濟、科技或文化等,我們都致力於提供深入且具有洞察力的報導,讓讀者能夠隨時掌握重要資訊。

Copyright © 探即新聞 Mars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 關於探即
  • 使用者條款
  • 隱私權政策
沒有結果
查看所有結果
  • 焦點新聞
  • 兩岸國際
  • 政治
  • 地方社會
    • 北北基
    • 桃竹苗
    • 中彰投
    • 雲嘉南
    • 高屏
    • 宜花東
    • 外離島
  • 專欄
    • 軍警消榮民
    • 協會社團團體
    • 反詐騙
    • ESG
    • 人物
    • 經貿瀚您聊
  • 生活綜合
    • 學術教育
    • 農業相關
    • 文化藝術宗教
    • 旅遊美食
    • 生活消費
    • 健康樂活
    • 金融產經
    • 3C科技
    • 影劇娛樂
    • 體育運動

Copyright © 探即新聞 Mars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使用cookies。 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 請造訪我們的隱私權政策。